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,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平衡,丰年有余;生产也由过去单纯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,农业也由解决温饱转向适应小康的需要。前几年,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,但因相关条件不成熟或制约因素较多,没有调整到位,从区域布局到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重,从粮食生产内部的比重到经济作物生产内部的比重,从农产品品种到农产品的质量都不尽合理,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协调、健康、持续发展。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“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,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”。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。
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,首先是使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严重失衡。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啤酒在我国的产销量与年俱增。据统计,1998年,我国啤酒产量1988万吨,仅次于美国,居全世界第二位。然而,啤酒的主要原料——啤酒大麦却一直依赖大量进口,而且依赖度逐年增加。1998年,进口量占需求量的60~70%,这还不算有原料进口权的啤酒企业直接进口的数量。据专家测算,我国年需面包小麦36亿公斤,饺子和方便面用小麦120亿公斤,饼干和糕点用小麦60亿公斤,共计216亿公斤,而我国每年只能生产专用小麦18.4亿公斤,仅占市场需求量的8.5%。仅此一例足可见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有着很大的空间。
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,也严重制约我国一大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企业的发展。普通麦大量过剩,而专用麦发展不足,专用粉——面条粉、面包粉、饺子粉等得不到及时充分的供给,许多食品工业企业时刻面临“断炊”的威胁。某省专用面粉厂,1995年花费506万瑞士法郎,引进了先进的面粉加工和化检设备,年生产能力为5万吨优质面粉,接到了不少大宗生意订单,发展前景极为广阔。但是这家企业每年进口能力有限,国产专用小麦又不“专”,最后只好用精良的设备生产普通面粉,一下子使这家企业陷入了困境之中。
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,还使我国人民正在提高之中的生活水平大打折扣。过去,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都很穷,高档食品不敢奢望。今天,有了党的好政策,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普遍提高。但是,用来满足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”的食品、饮料却难尽人意。优质面粉、大米太少,目前我国优质大米只占总产的10%,而且价格最贵。优质肉及其制品在市场上难觅其踪。优质水果由于没有形成批量,加之保鲜和储运条件跟不上,也如同“昙花一现”。更为严重的是,有些农产品(如茶叶、蔬菜)的农药残留度过高,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;有些则是品种有问题,长期食用对人的健康也极为不利。在发达国家,油菜普遍实现了“双低”化(“双低”是指芥酸、硫含量低),而我国在1999年种的“双低”油菜只占播种总面积的36%,其余64%均为普通油菜,油菜芥酸含量高达40%,高出国际标准7倍以上;硫含量高达16~18‰,高出国际标准4~5倍。不调整如何有市场?
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,还导致增产不增收,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。在长期的短缺经济年代,只要产量高,农民收入就能有一定的增加。而在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、丰年有余的今天,增产不一定能成比例地增加收入;如果生产的是品质低下的大路货,增产越多,亏本就越大。1998年以来,国内市场上粮食、棉花、生猪、畜产品、水产品的价格下跌,除了市场供大于求的原因外,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不对路、质量太低下的问题。
由上面的简单分析,我们即不难看出,农业生产结构已到了非调不可的地步。当前,调整农业生产结构,不仅是必要的,而且是可能的,因为具有许多有利条件:
其一,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缺口。我国有12亿多人,市场容量是很大的。在农业的许多部门(尤其是畜牧业),在许多农产品的品种上(如优质小麦、水稻、饲料粮、专用粮、绿色食品),尤其是名优特稀珍农副产品,市场需求非常大,这就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,发展余地很大,这是最为有利的条件。
其二,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。当前,农村交通、电力、通讯条件,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排灌设施,温室大棚,农用小机具、地膜,已经有了较大发展,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,在东南沿海,在大城市郊县,在沿江、沿路(铁路、国道)、沿边、口岸地区,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初具规模,且档次较高,在这些地区搞农业生产结构调整,可以先行一步,这对推动全国整体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是很有利的。
其三,品种上已有突破。实践证明,良种对增加农业产量,优化品质,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,作用是很明显的。建国以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,经过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,艰苦攻关,我国在农、林、牧、渔业等领域,已经培育出来不少优良品种,有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这些优良品种的推广,将会给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前景。
其四,许多农业技术已基本成熟。我国是农业古国,有着丰富的、优良的传统农业技术积淀。在当今,在大力提倡发展“绿色农业”、“环保农业”、“生态农业”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大潮中,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,我国传统的间作套种技术、生物治虫技术、家肥制施技术等,是非常宝贵的。更为可贵的是,许多现代技术已经日趋成熟,推广面也越来越大。
其五,农业市场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。当前,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正在完善,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认,市场体系正在发育,粮食和棉花的生产、流通体制改革正在深化,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总体指导思想、原则、重点及措施已经明确,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内部、外部环境越来越好。
其六,各方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。党中央、国务院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历来是十分重视的。现在,涉农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大,许多大中型面粉厂、食品厂、干菜厂、果汁厂、啤酒厂、糖厂、缫丝厂和烟厂等企业,正克服重重阻力、困难,主动牵联科研单位、大专院校、农户和内外贸,或办实体,或建基地,搞得红红火火。尤其是“先知先觉”起来的农民,已经发挥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排头兵的作用。他们“见异思迁”,挖掘旱田改水田,挖掉水田建渔塘,填了鱼塘搞立体种植(养殖),一年一个样,三年大变样,越变越富足,越变越敢变。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而先富起来的农户,对广大农户来说,正在发挥着积极的、有效的示范作用。这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。